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心理師文章】從父母到朋友關係-如何共存而不擔心逾矩

                                                       諮商心理師邱泓霖
                                                                     盼 心理諮商所
 
摘要:
若你是在和孩子拿捏關係的距離時常感到很為難,想跟孩子靠近,卻又不想失去父母角色的話,以下幾個原則希望能夠給你一些方向。

  • 回應孩子的情緒
孩子回來分享事情,不一定是想要我們給予什麼具體的建議,可能只是想聊聊或單純抒發。不要太快陷入幫孩子解決問題的迷思,而是站在陪伴的角度一起聊聊他的情緒,才會讓孩子更願意和父母分享,而非只有遇到問題時才來找父母。
  • 尊重/給予適當空間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如果父母太強硬的介入或甚至想改變孩子,多半只會讓孩子越逃越遠。回應時盡量用以下的方式來表達:「我知道你是(情緒)(需求),但當你(行為)時,我會覺得(情緒),我希望你能(需求)」。這樣描述在表達自己的擔心之餘,也能給予對方一點空間,讓對方感覺到被尊重而願意說更多。
很多父母都以為孩子需要的是解決問題,但我遇到多數的孩子都是希望父母可以更多傾聽自己的心情跟需要,但我遇到多數的孩子都是希望父母可以更多傾聽自己的心情跟需要,能感受到支持,才會更願意分享。
 
內文 (800-1200字以內):
有些父母希望可以更靠近孩子,讓孩子放心把事情跟自己說,卻不知道為什麼孩子離自己越來越有距離,抓得越緊反而跑得越遠。有些父母也擔心把孩子當成朋友、大人,孩子就會爬到自己頭上,完全不聽父母的話。在和孩子拿捏關係的距離時常感到很為難。若你是想跟孩子靠近,卻又不想失去父母角色的話,以下幾個原則希望能夠給你一些方向。
  • 回應孩子的情緒
有時孩子回來分享在學校發生的事情,不一定是想要我們給予什麼具體的建議,可能只是想聊聊或單純抒發。例如孩子說:「今天老師出好多作業好煩喔!」,我們很直覺可能會回應:「那你就要早一點開始寫阿!」、「還好吧你如果專心寫很快就可以寫完了啦!」等等。
可想而知孩子聽到這樣的回應就容易感到挫折,覺得自己的情緒被否定、覺得都是自己的問題,然而感受到多次拒絕的話漸漸地就會不太想表達情緒,也會容易變成有問題才會來找父母討論,而不是有事情就想跟父母分享。因此我們可以回應的是:「哇真的很多欸,今天會比較辛苦了!」、「有哪一個你比較擔心或需要幫忙的嗎?」。這會讓孩子更願意和父母分享事情,而非只有遇到問題時才來找父母。
  • 尊重
尊重跟同理心一樣都不是分秒的耳提面命就能收得成效,而是要在關係中讓孩子感受到這是什麼。例如有些家長可能會很嚴厲的跟小孩說:「你這什麼態度?你懂不懂尊重父母?」這樣通常只會讓孩子學到「講話大聲的人就有權力」。我們要先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他才會知道什麼叫尊重。例如孩子表現的太超過的時候可能可以說「我知道你很生氣/難過,但你這樣做會讓我覺得很不被尊重。我是你的爸媽,我希望你對我講的時候可以好好講,我才能聽懂。」尊重他的同時,也表達自己的立場。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後,也能學習父母的回應方式,瞭解何謂尊重別人。
  • 給予適當的空間
當孩子越長越大後,一定會開始有更多自己的生活跟交友圈,即使是再親近的父母都會有無法觸及的部分,或是開始發展出更多和父母價值觀不同的領域。做為父母也需要慢慢練習面對孩子終將有自己的生活和想法,有些事情就是不會希望父母介入太多。如果父母太強硬要介入或甚至想改變孩子,多半只會讓孩子越逃越遠。
倘若真的發現很擔心的部分,孩子又不願意多說時,一樣可以以自己的情緒做表達「我知道這是你想做的事情,我想支持你,但我也真的會擔心你,我需要知道你想的夠清楚,或為什麼這麼想要……。」這樣描述在表達內在的擔心之餘,也能給予對方一點空間,讓對方願意吐露更多,甚至一起思考到可能真的沒顧慮過的事情。
簡單來說,回應時盡量用以下的方式表達:
「我知道你是(情緒)(需求),但當你(行為)時,我會覺得(情緒),我希望你能(需求)」。
我見過很多父母在親子諮商的過程,才發現原來孩子其實想的很多,只是都從沒聽孩子說過,孩子則感覺到是父母沒有想聽,只會要求自己要照他們的做,才會越來越不想講,而父母也就更擔心,更要求孩子聽自己的話。很多父母都以為孩子需要的是解決問題,但我遇到多數的孩子都是希望父母可以更多傾聽自己的心情跟需要,能感受到支持,才會更願意分享。父母也需要透過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孩子獨立,並真心相信孩子能夠替自己負責,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