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心理師文章】從「心」開始,改善孩子的手機依賴

格瑞思心理諮商所 楊琬琳諮商心理師
 
摘要:
「我的孩子一拿到手機,就不知道節制,像被黏住一樣!」
「叫他不要玩,就要發脾氣、摔東西、罵髒話」
對於物質、物品的依賴與成癮背後,往往反映了使用者的心理需求。想要減少孩子對手機的依賴,比起硬性的規範,柔軟的貼近孩子,瞭解孩子的生活、心理需求,以及手機使用行為,能產生更深入且長遠的影響。
孩子對手機的依賴絕非一朝一夕養成,在這樣的議題中,大人容易因為擔心而尋求速效的方法。但累積而生的問題,是否真的有「特效藥」呢?從修復關係開始,到了解孩子使用手機背後的心理需求,從「心」協助孩子改善手機使用的「問題」吧!
內文:
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是透過電腦還是手機接收資訊的呢?
回想一下今日:從起床到現在的每個閒暇時刻,你選擇的是拿起手機檢查郵件、訊息或社群媒體,確認自己沒漏掉最新資訊;還是放空、閱讀、觀察身邊的人呢?
隨著科技的進步,手機成為人們生活的好夥伴,不僅可以接收各種資訊,也能讓人與人之間產生交流與連結。想要放鬆時,打開應用程式就能聽音樂、看影片、玩遊戲、網路購物,各類休閒活動任君挑選,既虛擬又真實。虛擬的是我們看不到互動者的實體、觸不著想購買的物品;真實的是藉由手機採購後,或者是接收完資訊、與人互動連結後,著實感到愉悅的心情。如果你也有這樣的使用經驗,那麼就更能理解青少年們為何對手機產生依賴感了。
 
「我的孩子一拿到手機,就不知道節制,像被黏住一樣!」
「叫他不要玩,就要發脾氣、摔東西、罵髒話。」
「手機被學校老師沒收,竟然不知道去哪裡又搞來一支,繼續偷偷用…」
    在諮商工作現場很常聽到家長如上述的分享、抱怨,以及背後焦急、束手無策的無奈感受。手機似乎已成為某種綁架孩子的魔咒,不僅讓孩子疏於課業、不懂自我管理,影響孩子的情緒、睡眠,更甚者則破壞家庭關係。
    在這樣的現象中,比起「如何想辦法讓孩子擺脫手機的桎梏」,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為什麼有些人可以與手機和平共處,有些人卻會像成癮一般無法停止使用」。
    對於物質、物品的依賴與成癮背後,往往反映了使用者的心理需求。想要減少孩子對手機的依賴,比起硬性的規範(如:奪取手機、斷網),柔軟的貼近孩子,瞭解孩子的生活、心理需求,以及手機使用行為,能產生更深入且長遠的影響。
    在不同親密程度的親子關係中,可以試著這麼做(若不清楚如何評估親子關係,可參考網路上的親子關係量表。):
    如果你跟孩子的親密度很高,試著直接跟他聊聊使用手機時他的感受與需求,討論他最常在手機上進行的活動,進而評估他使用手機的目的是休閒放鬆、人際連結,抑或成就追求。並試著在日常休閒安排中,將符合孩子需求的活動安排進你們共同的行程,暗中引導孩子從現實的世界得到心理需求的滿足。
    若您跟孩子的親密程度普通,可先從他使用手機時的喜好、興趣開始著手,跟著孩子一起觀影、甚至一起遊戲,藉由他喜歡的東西拉近彼此的距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當你們足夠親近,方能進一步協助孩子覺察自身需求。
    若您跟孩子有些疏離,或者親子關係緊張。雖然手機使用可能是最顯著的問題,但如要長久帶領、陪伴孩子,根本的方式還是得從親子關係的修復開始。比起討論手機的使用,先試著增加輕鬆相處的時間與機會,例如一同外出逛街、看電影、享用美食等。請記得「有關係,才有影響力」,當關係逐步提升,孩子也感受到家人的支持,自然能與您說更多心中的困擾與煩憂。
    孩子對手機的依賴絕非一朝一夕養成,在這樣的議題中,大人容易因為擔心而尋求速效的方法。不過累積而生的問題,往往只能透過時間與心力的投注來改善,如同澆灌即將枯萎的植物一般。隨著時間,加上正向的互動經驗,進而引發孩子的自我覺察,從「心」逐漸改善孩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