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心理師文章】2019世界自殺防治日「同心協力防自殺」—如何覺察自殺徵兆

文/呂怡安臨床心理師
 
       2019年的世界自殺防治日主題是「同心協力防自殺」,呼籲社會大眾一同重視自殺防治的議題。
 
       內心萌生自殺想法的人,會表現出各種行為徵兆,可以說是求救的訊號。如果沒有獲得回應,就有可能會開始實際執行自殺的行動。
 
       因此以下簡述自殺可能的徵兆,以及發現危險訊號時可以怎麼做。

  1. 語言上的線索:可能會突然開始討論生命的意義、死亡的價值、直接說不想活了、甚至提到自殺的方法、喪葬的儀式。語言是最容易發現,也是最容易忽略的。在聊天、文章、創作中都有可能表現出來。
     
  2. 性情上的改變:和原本的個性模式不一致,例如本來害羞的人突然侃侃而談、到處與人互動;陽光開朗的人突然變得沈默或退縮。
     
  3. 行為上的線索:突然或明顯的行為改變,該做什麼不去做,不該做什麼卻反常去做。例如翹班、翹課、突然或持久請假,學習問題、工作突然無法勝任,大筆捐贈或以極端的方式花光財產、突然增加酒精或藥物濫用等。
     
  4. 發生重大疾病或創傷事件:例如罹患不治之症、重大疾病的復發、發生顏面或脊椎傷殘,喪親、分手、離婚等重要人際關係結束、重要的親友死亡,家庭重大變動、財務困難、大考失利、事業失敗等。
     
  5. 身心狀況的線索:例如久病不癒、長期精神疾病、近期因精神疾病住院剛出院、焦慮、恐慌、深度憂鬱、躁狂狀態、睡眠與飲食陷入紊亂、不時表現憤怒不滿等。
     
  6. 委託行為:突然要親友好好照顧某人,或代為執行個人的重大事件,或保管重要物品等,都有可能是目的性自殺者的臨終安排。
     
       另外,提醒讓青少年兒童走不出來的「大事」,有可能是成人眼中的「小事」。有時候家庭與學校管教嚴格,或相反地無力引導孩子,都會造成孩子覺得講了也沒用,最後因求助無門而有自我傷害行為。如果有不正常的拒絕學習、拒絕上學、強烈與師長對立反抗、偏差行為、情緒異常、過於安靜退縮等都可能是危險訊號。
 
       偵測到危險訊號時,可以怎麼做?
  1. 與對方建立良好的關係:真誠地傾聽,讓對方把想法、感受說出來,不評斷對方的對錯,而是以支持、關懷的態度去了解他的感受與困難,也不要做沒有意義的安慰,例如「看開一點」、「沒問題的」等。不要顯得震驚,這樣會拉開彼此距離。
     
  2. 直接而坦誠地討論自殺想法:直接討論可以讓對本來就想自殺的人,說出他們的想法,有宣洩作用,對旁人也可更警覺而作適度防範。而對於沒有自殺意圖的人,並不會因為這樣而產生自殺念頭。
     
  3. 點燃希望:討論其他可能的選擇,但不要任意給予成功的保證。
     
  4. 不要保證會保守秘密,可向外尋求幫助與支持,諮詢專業協助,例如精神科、生命線、自殺防治中心等。必要時應強迫就醫。
     
  5. 對自殺企圖極強或已有自殺計劃者,需要隨時陪伴,儘可能使其無法取得自殺工具,或靠近可以自殺之情境
     
        邀請社會大眾一起提高警覺,及時危機處理,一同守護生命。

臺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關心您
臺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http://www.taipeipsy.org.tw/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