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伯他茲心理諮商所 才煒民諮商心理師
摘要:
別讓手機成為孩子生命中的最後一塊樂土。
「要是你拿走我的手機,我就去死!」強力的脅迫字句,竟然出自於孩子口中,是甚麼讓孩子的生命變得如此狹隘,只剩下六吋銀幕裡的虛擬活動?又是甚麼因素,讓親子關係不斷惡化,需要以死相逼?讓我們先回過頭來思考,在一切的不幸和問題發生以前,甚麼樣的使用規範是可以執行的,而甚麼樣的結果能讓親子都感到滿意的呢?
內文:
「要是你拿走我的手機,我就去死!」強力的脅迫字句,竟然出自於孩子口中,是甚麼讓孩子的生命變得如此狹隘,只剩下六吋銀幕裡的虛擬活動?又是甚麼因素,讓親子關係不斷惡化,需要以死相逼?
使用手機不是個問題,如何使用才是
我們得先承認,即使是成年人也可能會運用長時間使用手機,且不單只是用於工作聯繫、關懷親友,網路世界的豐富素材令人欲罷不能,它具有教育、藝術、遊戲體驗、影視娛樂效果,甚至可以用來做商品銷售和股票交易。同時,網路上也有足夠讓人分心的廣告與誘惑。生活常見的例子像是:「原本我們只是打算看訊息,卻不小心看到廣告、點擊影片……。」等到回過神來,自己可能已經在蝦皮下單購物了!我們得承認即使是成年人使用手機,也會發生浪費時間的現象。
手機為何成為某些人的「生活必需品」
「世界之大沒有我的容身之處,只能透過手機看世界」
「要是連手機都沒有,世界都崩塌了」
資深手機的使用者,曾經這樣表示,在自己貧乏無謂的生活中,手機是自己最好的陪伴,除了需要充電,不會造成自己任何負擔,特別在疫情的限制下,不能外出活動時,唯一與世界的安全連結便是手機。而根據本文作者的服務經驗,對於投入虛擬電玩世界的族群來說,有幾項現實生活中無法提供的具體好處,如下:
A. 投入低成本,就能完成理想(自我實踐)、快速獲取成就
相比於現實生活中要持續努力付出、練習,才能取得進步、成就(如:學業成績、體育表現),遊戲世界的回饋更快速,且容易取得;能夠更快、不斷地刺激腦部的獎勵回饋區。
B. 規則明確,獎勵具體
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投入心理時間,是無法保證獲得獎勵或他人肯定的;但虛擬的電玩世界會提供每日任務,讓玩家充分了解執行任務的好處,因此為了領取獎勵,更容易讓人養成不斷上線遊玩的習慣。
C. 逃離學習及社交的焦慮
當我們對於現實生活的表現感到挫折、不滿,想要避開與他人接觸,或是不想再面對現實壓力或自己的情緒時,拿起手機,是一個可以關閉感受的選項,這項行為能快速讓我們轉移注意力,但不會讓我們真正感到愉悅,也無法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
綜合以上三項觀察,「拿起手機,沉浸網路世界」是個能讓人暫時離苦得樂的方法,但過度依賴的不良結果,是則變向成為延宕我們拿出勇氣面對、處理現實問題的時機。
親子討論手機使用規則的常見謬誤
經典的不當管教場景如下:
父母(失去耐性、不耐煩):「我們說好的一個小時!你怎麼又超過了!沒收!」
小孩(慌亂、焦急):「我遊戲還沒結束,你不要這樣!剛剛有同學找我……」
小孩(手機被沒收後,感到氣憤):「你自己還不是常常在使用手機!」
父母(被激怒,態度更強硬,講話大聲):「我是大人了,你是小孩,聽我的!」
當孩子無法做到自制、自律的行為時,失去耐性的父母,可能做出的舉動: - 使用權威:父母也是人,失去耐性時可能讓人會變得粗暴,採取強硬的管教手段。但不斷運用權威的結果,常常使親子關係陷入對立,小孩子更會想盡
罷辦法拿到手機,或是因為氣憤做出情緒性的行為,如:不寫功課、不吃飯、摔東西、徒手捶打牆壁……等。建議父母開口前,可以先緩緩自己的情緒,酷酷的說:「又超時了,看起來一個小時有困難,你說怎麼辦才好?」 - 把使用手機當成獎勵:「如果你考一百分,就給你玩兩個小時喔!」這個說法也是很常見的,會更容易強化孩子使用手機的動機,甚至削弱了學習表現。「如果你__OOO__,就給你__XXX__。」要是考不到滿分,其實90分也不錯,但是90分不能玩手機阿!我不要努力了啦!生活中令人愉悅的活動很多,孩子如果有進步或是其他天賦,如:做菜、完成模型,具體的回饋誇獎他的表現,其實就是最簡單樸實的獎勵。
創造健康的休閒
「如果全家人都在使用手機,那不就沒甚麼立場要求孩子少用了嗎?」
父母自身也是高頻率是用,的確讓人尷尬,因此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的是:「別讓手機成為你生活中的唯一娛樂。」,用增加親子活動的方式,取代指責要求和權威管教,你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桌遊,帶他從事他喜歡的運動(許多心理諮商所都有辦理親子團體、課程)。如果父母可以多一個身分,是身為孩子的玩伴、好友,在親子關係良好的前提下,孩子更有可能聽見你的期待。
註:本文僅提供辛苦的父母簡單的參考,詳細辦法及問題因應策略請洽各地區心理專業工作者。
文獻參考:
才煒民(2022 年 5 月 19 日)。手機如何成為大腦駭客-心理師的網路成癮自救行動。2022 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民眾講座,台北市,台灣。
廖建容(譯) (2017)。欲罷不能:科技如何讓我們上癮?滑個不停的手指是否還有藥醫!原作:Adam Alter, 天下文化。(原作出版年:2017)
張立人(2013)。網路成癮-評估及治療指引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