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 心理諮商所 邱泓霖諮商心理師
摘要:
想要教出獨立自主、有責任感的孩子,就要像教練一樣,練習跟孩子溝通,讓「引導」先於「指導」,理解我們的規範跟要求「背後的意義」。孩子才會理解並嘗試為自己思考、負責。溝通時,可以依照以下步驟嘗試:
第一步:釐清問題/需求
看到孩子的問題時盡量試著去瞭解背後的需求,才能開始往下一步探討有沒有變通的方法、孩子是否做的到、家長是否能接受等等。
第二步:找到共識,適時冒險
避免習慣太快用自己的經驗去否定孩子提出的想法,而是引導孩子去思考可能的結果,甚至有時候要讓他們適時的嘗試幾次,體驗成功跟失敗,才會更有能力去為自己思考跟做決定。
第三步:原則堅定,方法彈性修正
持續的溝通討論,尊重孩子慢慢會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並有彈性能隨時修正一些做法。
孩子成長過程第一個學習的對象就是家長,因此做家長的務必穩住自己,壓力太大時要適時尋找資源幫助,才不會兩敗俱傷。
內文:
你想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在談親職溝通時我會習慣讓家長思考這件事,你用什麼方式你態度去教,就會教出什麼樣的孩子。很多家長以為只要訂好明確的規範,就能教出有教養、獨立自主的孩子。事實上這只對了一半,如果訂出來的是僵化無彈性的規範,或是訂定的過成是採取高壓,不考慮孩子想法跟感受的話,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副作用。 許多家長都希望教出獨立自主、有責任感的孩子,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確是用權威的方式要求孩子完全照自己訂的規則做。這反而壓抑了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變成只能聽家長的話,長大後容易變的沒有彈性去因應不同狀況,也沒辦法為自己負責。想要讓孩子能獨立、有責任感,就要像教練一樣,練習跟孩子溝通,讓「引導」先於「指導」,理解規範跟要求「背後的意義」。
很多孩子遵守規範都只是為了聽話,不讓家長生氣,但其實根本不理解規範背後的意涵。讓孩子參與討論並理解後,才會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並更能進一步思考可能的不同做法,來為自己負責。因此和孩子溝通問題時,可以依照以下步驟嘗試看看:
第一步:釐清問題/需求
看到孩子的問題時盡量試著去瞭解背後的需求,例如有個孩子曾表示說他回到家吃完飯想先玩遊戲,再寫功課。家長聽了當然不允許,堅持要求他要先寫完。孩子感受到被拒絕,就更跳腳,不斷盧家長,家長只得用更嚴厲的方式回應,最後兩敗俱傷。
後來在探索的過程發現孩子想先玩的原因是同學都剛好在那個時間上線,等他寫完才玩就沒人跟他一起玩,很沒意思。而青少年階段的人際需求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這邊就確定問題是人際跟課業需求的拉扯,才能開始往下一步探討有沒有變通的方法、孩子是否做的到、家長是否能接受等等。
第二步:找到共識,適時冒險
有時候孩子可能提出讓我們比較擔心的策略,但我們要避免習慣太快用自己的經驗去否定孩子提出的想法,而是引導孩子去思考可能的結果,甚至有時候要讓他們適時的嘗試幾次,體驗成功跟失敗,才會更有能力去為自己思考跟做決定。
有時孩子的想法還真的讓我們跌破眼鏡,真的對他有效;有時則會讓他經歷失敗跟挫折,我們這時就能陪著他思考下次怎麼做會更適當。因此我們的角色比較像教練,孩子當然需要教、需要學習。即使我們知道有些做法確實較好,也要盡量用引導的方式讓孩子自己想到那邊,而不是直接空降答案給他,反而阻止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步:原則堅定,方法彈性修正
孩子成長過程會經歷不同階段,因此我們有彈性能隨時修正一些做法。小時候適用的方法長大後不一定適合;或是家庭經歷了不同的大小事件後,原本的模式可能也要修改。因此持續的溝通討論,尊重孩子慢慢會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自然也會尊重我們的想法或需求,並有所回應。 如果你希望教出有獨立思考、負責任能力的孩子,就要練習減少主導,增加引導跟思考,在孩子完全沒想法時,我們才丟一點自己的方式讓孩子嘗試,孩子就更能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如果你希望孩子有同理心、懂得尊重別人,你就要先讓他感受到被同理、被尊重的感覺是什麼。
曾經有個媽媽說他自從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打別的同學,還說「是你先惹我,做錯事本來就欠打阿!」,才意識到自己小時候太嚴厲打罵孩子,使他對待別人也變的如此嚴厲跟防衛。
孩子成長過程第一個學習的對象就是家長,情感上也會相當依賴家長,因此做家長的務必穩住自己,壓力太大時要適時尋找資源幫助,才不會讓自己跟孩子都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