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郁琦 臨床心理師
摘要:
透過「聆聽與關注」,它先讓孩子「感到被理解」,再幫助孩子連結左腦和右腦,便有機會增加有效能的溝通模式,有機會以溝通方式與孩子討論生活規範的建立與執行。
正文:
你是否曾經有過在設立規範與界線的時候,發現只是增加更多親子的衝突?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臨床精神醫學教授,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以及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師蒂娜布萊森(Tina Payne Bryson),在2016年出版的「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一書,提出整合左右腦的「全腦情緒教養法」,其中談論到,左腦是邏輯的,語言的,所以用左腦來思考與表達時,孩子可能會說出:「我沒有頂嘴,我只是在解釋!」,反之,右腦注重人際關係中的情感和體驗,所以當孩子被右腦接管而忽視左腦的邏輯時,朝父母大喊:「你沒收我手機我會死!」,此時的孩子,可能完全被情緒控制,被淹沒在想像和身體的感覺之中,你會發現孩子煩躁的時候,邏輯往往不管用,除非我們先回應了他右腦的情感需求。
我們可以用親子互動中最常遇到的「每日30分鐘的手機使用限制」的衝突做示範如何用「溝通」取代單向的設立規範:
第一步:感受他/她的感受,讓孩子知道我希望能夠體會到他/她的情緒;
例如向孩子說我知道被限制使用手機的時間是不舒服的感覺,會覺得不自由,媽媽以前小時候被限制不能看電視的時候,也會覺得外婆不公平。
第二步:聽孩子說,讓孩子自己講述他/她覺得不舒服的感受,並注意他/她在述說時的停頓,觀察他/她微妙的情緒變化;
鼓勵孩子「你要不要說說看當媽媽跟你說,以後你每天只有30分鐘的手機使用時間時,你是什麼感覺?」
第三步:建立連結,嘗試理解右腦中的畫面、感受和身體感官知覺以及跟他/她左腦的語言、敘述經驗的能力
主動問問孩子:「是不是覺得身體熱熱的?自己講話變得比較快又音量提高,同時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好好地把想法說的完整。」
第四步:重述故事,將孩子再次引入他/她真實的情緒之中,並幫助他/她以處理情緒
詢問孩子:是不是想起來以前被爸媽或師長規定事情的不舒服感覺呢?如果有,要不要說說看想起什麼,或者你有擔心什麼呢?
孩子具有可塑性,因此當父母可以不斷透過上述的步驟,與孩子累積正向溝通經驗,建立大腦的迴路,便有機會協助孩子經驗到自己也能夠駕馭情緒與他人溝通,進而有機會可以穩固地向前邁步,跨越生命不同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