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心理師文章】親子溝通的困境—談青少年的手機使用之親子互動

    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 陳柏任諮商心理師
摘要:
 
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多元,青少年的手機使用更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獲缺的一部分。與他人聯繫、查資料、接收訊息,通通都要仰賴手機,手機也是幫助青少年學習的工具。然而,青少年使用手機要和朋友聯繫、上社群軟體、玩手遊、追劇看影片,常常一用就是好幾個小時,面對到手機的使用,該如何與青少年溝通使用的限度與範圍,已經是許多家長面對到的困境。面對到這樣的情境,在與青少年溝通時我們需要放在心上的是「訂定明確的規則並​​始終如一地執行它們。並且願意就某些問題進行談判與溝通​​,不要總是使用懲罰來與青少年互動。」讓青少年了解手機並不能夠無限制的使用,學習能夠健康且聰明的使用手機。
 
內文:
 
手機的功能對比過去越來越多元,許多父母常說:「我們成長的年代哪有那麼好運,這麼小的年紀就有手機可以用。」現在學生擁有手機的比例越來越高,青少年的手機使用更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獲缺的一部分。與他人聯繫、查資料、接收訊息,通通都要仰賴手機,而手機也是能夠幫助青少年學習的工具。
 
然而,手機的功能不僅止於此,青少年使用手機要和朋友聯繫、上社群軟體、玩手遊、追劇看影片,常常一用就是好幾個小時,並且手機的使用癮不僅青少年,人人都是低頭族。面對到手機的使用,該如何與青少年溝通使用的限度與範圍,已經是許多家長面對到的困境。
 
在與青少年溝通手機使用時,甚至常態出現以下的對話:
家長:你手機已經用很久了,是還要玩多久,現在就給我收起來。
孩子:我再打完這一局就好了。
家長:從晚上七點玩到現在都半夜了我都沒管你,你現在立刻就去睡覺不准再玩了。
孩子:就跟你講我玩完這局就好了,可不可以不要吵。
家長:是要我講幾次,小心我沒收你的手機。
孩子:如果你拿走我的手機我就死給你看。
 
這種出於操縱的目的,而使用威脅方式的溝通,需要跟一般的自我傷害做出區別,是我們必須謹慎以對的問題。一但我們屈服於這樣的威脅,放棄跟青少年協商與溝通,順著他們的意進行,可能會增加青少年他們在未來無法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時,養成慣性使用這樣的方式進行溝通。長遠來看,將導致情況變得更難以處理。
 
從辯證行為治療(DBT)的角度來看,青少年與家庭的互動在溝通時經常陷入一個困境,就是在管教的過程中不知道如何拿捏界線,陷入過份寬容與專制控制的兩端(Excessive leniency versus authoritarian control),也就是溝通的過程沒辦法達成平衡,總是感覺在太寬容(青少年使用了一整天的手機且荒廢了約定好要做的事情沒有任何後果)與太嚴厲(青少年在飯後與朋友玩了兩場的遊戲家長就回應要切斷家裡的網路)的兩個端點,沒有一個規則可以讓青少年去清楚的依循。

面對到這樣的情境,在與青少年溝通時我們需要放在心上的是「訂定明確的規則並​​始終如一地執行它們。並且願意就某些問題進行談判與溝通​​,不要總是使用懲罰來與青少年互動。」

因此在使用手機的第一步我們可以與孩子溝通「手機使用規則」,並且達成一致的共識,這些可能是孩子可以使用手機做什麼、何時何地可以使用它,以及他們可以使用多久的規則。並且全家人必須有需要一同遵守的規定,例如:「晚上十點後是就寢的時間,不再使用手機」或是「在吃飯的過程中,不能低頭滑手機。」讓孩子表達在什麼情境中他會需要使用手機,再加以討論,而不僅只是大人訂下規矩讓孩子依循。
在與孩子溝通完使用規則後,我們需要確實的遵守並且有一致的立場執行它們,讓孩子也一同負起使用手機的責任,了解手機不能夠無限制的使用,學習能夠健康且聰明的使用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