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心理師文章】人際壓力調適─感覺被貼負面標籤時,如何溝通與調適

文/羅仁鴻 諮商心理師
財團法人加惠心理諮商文教基金會

       前陣子熱門影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深刻描繪出被貼上「犯罪加害者」家屬或「精神障礙」者標籤的人們,其心理、人際互動與社會適應都受到不小的衝擊。
回到生活中,不只有犯罪者與精神疾患者被貼上負面的標籤,舉凡像離婚後的女人、家庭暴力加害人、同性戀、HIV感染者、外籍配偶與勞工、吸食使用非法藥物等人及其家屬,也常被與「次等的」、「不好的」、「骯髒的」做關聯。
       當我們感受到他人因負面刻板印象對自己有所誤解時,建議可以先主動詢問對方的想法,彼此多些理解,就會少些誤解;主動詢問、理解對方的想法,當有誤解,也可藉此向對方澄清,當人跟人之間能真實接觸與互相理解之後,許多負面標籤自然能夠鬆動脫落。
  若我們不主動理解,又傾向認為他人對自己有偏見時,自我懷疑便在這時候出現,當我們在人際相處間懷疑不被喜歡,那麼與他人互動時自然會顯得退縮或防衛,也就更讓人感到疏離與難以理解,形成一種人際間的負向循環。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面對人際挫折,感到自我懷疑的時候,當這個時刻來臨,首先要做的是更細緻分析人際互動過程,彼此的哪些互動讓我們感到擔心、難過、害怕,而我們當時又是如何反應…等,去問自己這些問題,但不必立即要求改變,只要接納這樣的自己就可以;再來好好的關心自己,可以用對待好朋友的方式對自己,給自己寫信回信,給自己打氣;另外,多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參加有興趣的活動,獲得朋友的理解,也會讓我們更有力量肯定自己。
       當我們好好接納自己,主動理解他人,我們與他人的關係自然會變得融洽,如果在調適與溝通之後,人際關係變得更糟糕時,我們需要警覺事有蹊蹺,或許我們將重點過度歸因在自認為的標籤上,例如沒得到升遷機會可能不是因為老闆對女性抱有偏見,而是關鍵的能力未到位,例如交往的小男友不被家人看好,可能不是因為年紀差距的關係,而是雙方的價值觀差異太大等等。
       因此,我們應常提醒自己,不用每次在人際間都使用同樣的歸因方式,也不急著將承受到的壓力都歸咎於別人的誤解,可以在接納自己的前提下保持著一種覺察的態度,注意別人給我們的回應裡有沒有值得參考的地方,或許我們對於人際上遇到的問題會產生出新的洞見喔!

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關心您
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http://www.twtcpa.org.tw/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