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心理師文章】虛擬世界的真實與虛假—如何正面因應網路霸凌

文/冬陽文化 呂怡安臨床心理師

網路霸凌無所不在
     「你知道現在幾點了嗎?到現在還沒有整理書包,明天爬不起來,上學又要遲到了!」
       晚上十點多了,爸爸經過小偉的房間門口,看到他還在瀏覽聊天訊息,而文具、課本散落在房間桌上、地上,爸爸不禁惱火起來,對小偉大聲說話。
       其實爸爸跟小偉已經約定好,做完功課的時間就是小偉的自由時間,可以使用他們一起篩選出來的社群媒體、網路平台及線上遊戲。例如:YouTube上某幾個有趣或帶有知識性的頻道、不少同學都在用的line、線上遊戲魔獸世界等。
       但,理想與現實總是有點距離。爸爸走進房間看看小偉,正要開罵,卻發現他一臉喪氣,心情似乎不太好,決定先不發脾氣,問小偉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
       沒想到,小偉支支吾吾地回答:班上的「大哥」要他明天帶零用錢請大家喝飲料,不然就是小氣鬼,其他同學也跟著起鬨,他想要拒絕,卻不知道怎麼說…。
       爸爸問小偉整件事情是怎麼發生的,小偉想一想,說:「有同學聊到最近出去玩的事情,可能是我說我們家有出去玩,班上的大哥就說我們家很有錢,要帶錢去學校請客才夠意思。」
       爸爸嚇了一大跳,心想:「這不就是霸凌嗎?只是把場景搬到網路上,讓孩子就算在家躲也躲不掉。」
       於是爸爸趕緊安慰小偉,說:「你先回答同學,你有去找爸爸拿零用錢,但是爸爸不給你。待會先去睡吧,接下來爸爸會跟你一起想辦法。」陪小偉入睡後,爸爸也陷入了長長的思考。
 
開放使用網路與學習自我保護是一體的兩面
       就像小偉家的例子,雖然爸爸和小偉經過討論,已經找到相對安全的社群媒體、網路平台及線上遊戲,也保有小偉用電腦的樂趣,但仍會出現突發的事件,常讓家長擔心到底要不要完全斷絕電腦網路的使用。
       此時,與其過度保護,不如教孩子保護自己!廣義的網路霸凌有許多形式,家長可以一一引導孩子認識,青少年也可以自己幫自己清點是不是都注意到了:

  1. 網路霸凌包括:真實身份遭到洩露、批評,甚至帳號被盜,遭到不當冒名使用。要記得,自己的帳號密碼一定要保密,個人資料例如全名、身分證字號、地址、電話、e-mail、學校、親友姓名資料、聯絡方式等,都不要輕易交給他人。
  2. 網路霸凌包括:散播謠言、說人壞話、誹謗、詐騙、排擠、騷擾、猥褻、取笑、羞辱、威脅、冒充等各種形式,如果你內心的警報器偵測到類似事件,請立刻離開該網路空間。
  3. 網路霸凌會造成當事人或旁觀者的心理創傷反應,可能會有憂鬱、焦慮的狀況。如果發現自己上網互動的心情越來越低落,可能就是哪裡出問題了。
  4. 在網路社群上,有不愉快、不舒服時,要勇於告訴可以信任的老師、家人或朋友,不要害怕求助。
       未來的世界已經不能沒有電腦與網路。好友間即時的互動、玩線上遊戲、搜尋網路上豐富的資訊,都是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對青少年、學生來說,更是打開了一扇門,找到不同於現實世界的樂趣與成就感。然而,要讓網路為我們所用,而不是變成使人受到傷害的工具,這就需要大家學習使用網路的素養及有辨認網路霸凌的能力,才能避免成為網路霸凌的受害者或加害者。
 
臺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關心您
臺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http://www.taipeipsy.org.tw/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