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心理師文章】你怎麼可以先走?

文/黃家慶 臨床心理師

       女兒不堪長年憂鬱症的折磨,選擇結束生命,老父、老母紅著眼眶坐在心理師面前,他們說能理解女兒的痛苦,但無法諒解女兒的行為,他們認為也許只要再堅持一下下,這一次的發作就像往常一樣,終究會過去的,然而女兒卻選擇了自殺,教父母情何以堪。
       老父親是傳統的大男人,從他的口中坦承傷心難過,已是最大的極限,他說都過去了、都放下了,他沒有意願繼續會談,不願其他家人擔心自己尚未走出來,更不願看見家人再傷心。老母親則哭得很傷心,只有在心理師面前,她可以不用顧慮其他孩子的感受,放聲痛哭。
     「父母先子女早走」是人類期盼的自然倫常,喪子女會導致自殺者遺族對世界的信任感全面瓦解。到底是「我做了什麼?」還是「我沒做什麼?」造成這樣無可挽回的後果?揮之不去的內疚感日以繼夜地啃噬著喪子女的自殺遺族。在成人的喪親經驗中,喪子女的哀痛,比喪失配偶或父母來得更加難以忍受。多數父母將保護子女作為使命,孩子被視為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失去子女也象徵著自己的一部分也跟著死去,寄託在孩子身上的夢想和未來也煙消雲散。
       許多自殺者的父母都獨自承擔著嚴重的情緒困擾,對於要和親友們談論自殺的孩子,常覺得難以啟齒,身邊的人在給予遺族安慰時,亦會忍不住譴責幾句不孝,使得自殺者遺族比一般喪親者更不願與外界接觸,甚至把自殺子女視為家庭秘密。
 
       對於喪子女的自殺遺族,期待有以下的建議,能幫助您走出風暴期:

  1. 保持社交、工作和休閒興趣:刻意與現實環境連結,會讓人生出力量來回應或調整自己的狀態,並獲得控制感,才能把內心被擊垮的自己,慢慢扶起來,從能爬到能站,最後走回生活的正軌。
  2. 接受心理輔導協助的可能性,由專業人員陪伴走過悲傷階段,多打開一隻眼睛看世界,以不同角度重新詮釋自殺、親職及生命意義,並能在安全、放鬆的環境下釋放自己的哀傷。
  3. 參與自殺遺族自助團體:藉由與類似處境的自殺遺族們一同分享討論哀傷經驗,獲得團體的支持與慰藉,減輕鑽牛角尖的想法,痛苦會隨每一次的述說與聆聽漸漸抒發出去。
 
      喪子女令人心疼之處,在於它的無可挽回和來不及向摯愛說再見的心痛,更因有違自然倫常,而讓父母難以接受,請不要一味地要求自殺遺族堅強、放下,更不要說大道理。自殺遺族很需要他人的支持與協助,請先理解與接受他們的哀傷,尊重他們有痛苦的權利,藉由陪伴、傾聽給予溫暖,就是最好的雪中送炭。
 
臺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關心您
臺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http://www.taipeipsy.org.tw/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