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心理師文章】一同傾聽穿透青春的吶喊——守護生命YOUNG起來

文/台灣大學學生心理輔導中心 黃柏蒼臨床心理師
     
      「我想砍掉重練。」
      「這個世界沒有我會更好。」
      「我根本沒資格活在這個世界上。」
      「眼前有個黑洞,我不知道下面有什麼,但我不想管了,只想跳下去。」
      「只有我死了才能解決問題。」
 
       聽到上述的話語,讓你有什麼感受?
       如果身旁的年輕生命跟你這麼說,你又會如何回應呢?
 
       近年世界各國的調查顯示,青少年自殺比率節節升高。有人說是網路使然,有人說是世界太亂,但自殺從來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在心理健康急救(Mental Health First Aid)指引中提到,當一個人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至少可能有兩種主要的原因:(一)需要逃離或緩解無法應付的情緒與想法。(二)想與另一個人溝通對於他人的感受,希望改變被對待的方式或希望獲得協助。當孩子發出自殺的訊號,或許是在人際關係中找不到置身之地、或許是因為感受到眼前再無轉圜、或許是成長經驗中所受的傷和生活中的困境盤根錯結⋯在許多的或許中,自殺想法的出現,往往象徵著痛苦大於連結,此時最需要的,是身邊他人的陪伴與傾聽。
 
       然而,對於青少年,別說是談自殺了,光是要談心,有時就不知從何談起。即使擦到了邊,脫口而出的「不要想太多」或「怎麼會想做傻事」的回應,除了評價和淡化,更帶有機械式的罐頭感,雖處理了接觸者的焦慮,卻斷開了與青少年的連結。如何傾聽與回應,守護年輕的生命?以下提供三個原則做參考:
一、真誠的態度比會談技巧更重要
       在衛生福利部和自殺防治學會等相關組織近年來的推廣下,「一問二應三轉介,人人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的口訣已為大眾耳熟能詳,而如何開啟「一問」則是從知識推展至行動的關鍵。試著穩住自己,保持耐心和平靜,準備傾聽的空間,不淡化、不評價,詢問開放式的問題,試著摘要和反映所聽到的,都有助於青少年整理情緒和想法,但比前述更重要的是真誠的態度。不論是誰,要談自殺的想法並不容易,往往需要一番掙扎和勇氣。而在疏離和無望感中,知道有人切實的關心著自己的感受,比什麼都重要。
 
二、評估關係網絡,成功不必在我,但也別小看自己
       即使我們有心想要接觸,青少年未必準備好要跟我們談,或願意信任我們。此時,比較恰當的策略是,問問青少年願意跟誰談談?誰是他比較可以信任的人?找到網絡中的亮點,做出恰當的連結,有時比單打獨鬥更有效。相對的,如果與青少年有良好的關係和連結,有時可以提供的幫助不亞於專業人員。
 
三、尋求專業協助,適時連結資源
       每個青少年的狀況都不一樣。自殺想法的出現,有時反映著急性的壓力源存在,有時呈現出棘手的人際社會處境,有時則可能是相關精神疾患的徵兆,或前述狀況的加乘,需要更多的資源協助。當知道身邊的青少年有相關的狀況時,可以諮詢各個學校的輔導室或是諮商中心,以及社區的心理衛生中心,尋求專業的建議,並進一步的連結資源。
 
       在「自殺與靈魂」一書中有段話是這麼說的:「大抵上,死亡出現是為了轉化。自殺是嘗試透過死亡,強制從一個領域移動到另外一個領域⋯自殺是想要倉促轉化的衝動。」因此,當青少年傳達出自殺的訊息,或許可以視為對生命的吶喊,喊著對現況的無望和改變的企盼,是一種生命的力道,需要被關注、重視、了解和守護。而當人感到生命中有更多的可能性,踏實感受到周遭的連繫關懷,就可能有活下去的力量。許多研究和實務資料已指出,談論自殺並不會加深自殺念頭或產生自殺的行動,反而會讓當事人降低焦慮感,得到情緒上的紓解,或感受到更加被瞭解。當我們一同傾聽,就有機會讓年輕生命中的混沌化為可思考的材料,讓困頓化為意義和成長,讓生命YOUNG起來,柔軟而強韌。
 
臺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關心您
臺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http://www.taipeipsy.org.tw/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