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心理師文章】自殺者遺族悲傷調適---淺談自殺遺族複雜性哀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全觀心理健康中心
沈晏羽臨床心理師

摘要
自殺遺族的悲傷有其特殊性,帶有許多的情緒,像是震驚、憤怒、恐懼及汙名化等等。自殺遺族的悲傷身心反應較為複雜也更多重,也參雜許多社會文化的議題在其中,因此也更容易會發展為複雜性悲傷的狀況。但並不是所有的自殺遺族都會發展為複雜性悲傷,大多數的自殺遺族其哀傷失落反應與情緒,會在一年內漸漸消退。因此如果在事發一年後,發現情緒狀態仍未改善,甚至影響到生活及職業功能,則可能是發展為複雜性悲傷的狀況。複雜性悲傷在臨床診斷上的定義是在逝者離開12個月以後,出現(1)分離焦慮的症狀(2)痛苦反應(3)社交認同的瓦解(4)主觀痛苦與功能喪失(5)社會文化脈絡下此反應超出正常範圍。如果有上述情形,可以尋求醫療協助、參與談話性治療或團體、給予自己時間與空間。
 
自殺遺族的悲傷反應型態
    自殺遺族的悲傷有其特殊性,帶有許多的情緒,像是震驚、憤怒、恐懼及汙名化等等。在事發之前大多沒有徵兆,或是即使有徵兆,也可能沒有預料到家人或朋友真的會做出這個決定。因此當實際發生時,伴隨的情緒常常是震驚或是無法相信,可能也會進而出現憤怒或是悔恨的情緒,比如:早知道… …就不應該… …、或是早知道… …我就… ….,不斷省思是不是自己沒有注意到什麼事情,才讓憾事發生,而感到自責內疚。另外,也可能會出現創傷後的壓力反應,比如看到大體後的驚嚇、與家人及朋友的對話不斷浮現、迴避死亡相關的人事物等等,導致過度警覺、失眠及幻覺等身心症狀。後續遺族也會面臨到汙名化的問題,他人的安慰也常常帶有評價,不免會有過度的責備逝者或是過度可憐遺族的狀況。
自殺遺族的複雜性悲傷
    自殺遺族的悲傷身心反應較為複雜也更多重,甚至參雜許多社會文化的議題在其中,也就更容易會發展為複雜性悲傷的狀況。但並不是所有的自殺遺族都會發展為複雜性悲傷,大多數的自殺遺族們哀傷失落反應與情緒,會在一年內漸漸消退,雖會經歷一段情緒低落與無力感的過程,但強度會逐漸減緩。在事發一年後到三至四年間,遺族會慢慢的學習如何再重新面對社會與人群,調適失落發生後生活的改變,並且再將關注放在其他人事物上。因此如果在事發一年後,發現情緒狀態仍未改善,甚至影響到生活及職業功能,則可能就是發展為「複雜性悲傷。」所謂「複雜性悲傷」在臨床診斷上的定義是在逝者離開12個月以後,出現如下:
(1)分離焦慮的症狀,像是不停的感到悲傷、心思被逝者的死亡事件盤據。
(2)痛苦反應,像是難以接受死亡、否認麻木、困難記起正向回憶、憤怒苦澀、不適應的自我評價、與過多逃避。
(3)社交認同的瓦解,包含渴望死亡、難以信任、孤單分離、空虛感受及生活角色困惑、困難追求生活興趣。
(4)主觀痛苦與功能喪失。
(5)社會文化脈絡下,相關反應超出正常範圍。值得注意的是,複雜性悲傷通常會伴隨著憂鬱狀況一起出現。
如果有上述情形,可以怎麼做?

  1. 尋求醫療協助:如果確實發展到複雜性悲傷的狀態,且症狀已影響到生活與職業功能,須尋求醫療專業人員,專業人員對複雜性悲傷概念及憂鬱有一定程度的知識與經驗,足以提供良好的評估與談話性治療服務。
  2. 參與談話性治療或團體:面對家人或朋友的離開,每個人調適的方式並不相同,但適度的與人接觸及互動是需要的,在過程中也能有機會表達對逝去的人的思念或是情緒,一對一的談話性治療不僅能提供不帶評價的支持與同理,更能夠在談話過程中學習如何因應失落事件及情緒調適的技巧。參與支持性團體則能夠與有相同境遇的成員互動,進而獲得普同感及支持的力量。
  3. 給予自己時間與空間:每個人面對重要他人的離開,身心所需要的調適時間都不同,各種的哀傷反應都是正常的,並沒有怎麼做就是好的或是怎麼做就是不好的,只要不會影響到自己及他人的身心健康,都是可以去嘗試的方法。試著給自己多一點慈悲與寬容,才有空間從失落事件中,學習到重要的經驗,讓自己能在人生中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