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心理師文章】老老照顧將成常態,因應照顧生活3方向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心理健康中心 沈晏羽臨床心理師

       陳奶奶今年已經75歲,照顧80歲罹患失智症的丈夫已有多年的時間,雖然有請外傭共同照顧,但生活上有很多事情都只能她自己處理,孩子們都在國外工作生活,最近因為疫情的緣故,連過年都無法回來,陳奶奶心裡很想念孩子,也很感慨孩子不在身邊。陳奶奶常說雖然她現在的身體還可以,但也擔心如果有一天她比爺爺還早離開該怎麼辦?每次提及至此,陳奶奶就不禁落下淚來……
 
老老相伴還是老老照顧
       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調查顯示,目前有五成以上的照顧者超過50歲,除了老夫老妻的照顧外,也有65歲以上的子女照顧90歲老父母的「老老照顧」型態,且大部分的老老照顧案例大多都只有一位主要的照顧者,因此老老照顧面臨到的問題可能是經濟能力較差,雖收入不足,但又無法工作,且體力無法負荷24小時的照顧工作,精神也長期處於緊繃的狀態,而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及失眠等身心症狀。社會支持方面,可能是親友過世,或是較少參與社交娛樂活動,有可能導致孤單無助與社會疏離。因此對年長者來說,本身的資源與社會互動情形本就不足,又要肩負繁重的照顧任務實屬不易。因此在照顧資源連結與互動的部分有以下幾點建議:

  1. 善用社區資源:台灣日前積極推動長照服務,也有社區據點的課程及長者共餐可參加,如行動上仍可行走,可前往據點參與活動,也能從中獲得社會支持;如有就醫的需求,也能透過長照服務協助銜接醫療的資源,不需頻繁的進出醫院。
  2. 申請長期照顧服務:目前積極推動的長照1966居家評估服務,也是希望能夠減輕照顧者的負擔,提供居家沐浴、陪伴外出服務、身體復能、困擾情緒及行為處理、接送就醫及輔具評估等,能在各個面向提供家人照顧上的支持,甚至也提供短期的喘息服務,讓照顧者有休息、放鬆的時間。
  3. 剛剛好就好:在照顧家人的過程中,可能因為照顧者的身心狀況,有許多照顧上的限制,這時候不需強迫照顧者做到最好,而造成照顧者身心極大的負荷,相反的應該要適時的讓照顧者有休息及放鬆的時間,並覺察自己在照顧過程中所引起的身心症狀與情緒反應,適時尋求他人協助,必要時也可使用醫療資源,協助自己度過這段照顧的歷程。
       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老老照顧的情形日後定會成為常態,因此趁現在先了解相關的照顧知識與資源,也是為老後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臺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關心您
臺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http://www.taipeipsy.org.tw/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