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關心您孩子的情緒管理 以免留下憾事! 』

『關心您孩子的情緒管理  以免留下憾事!  

發稿單位: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 
發稿日期:101年07月16日 
聯絡人:劉越萍處長 
聯絡電話:1999市民熱線轉7094
行動電話: 0910922077

       依據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的自殺通報資料顯示,101年上半年接獲17歲(含)以下學生自殺未遂或具自殺想法的通報數為92人,已較100年同期增加10人,增幅為12%,其中令人擔心的是,開始出現極少數12歲以下的學童有自殺想法的狀況,推測現代學子面對情緒挫折而有自殺想法的年齡層正在逐漸下降。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呼籲,時間不夠運用的現代家長們,其實只要注重孩子從小的情緒管理與面對挫折的態度,就能避免青少年期學子以自殺來解決情緒挫折!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9年針對248所國小、國中、高中職(合計57,475人)的調查顯示,有51%的父母每天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到5小時,顯示現代父母的忙碌,已開始壓縮到陪伴孩子的時間,拉大了親子的心理距離。在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關懷訪視自殺通報學子的經驗裡,當高中青少年出現自殺事件後,很多父母才猛然發現孩子的情緒困擾早在少年時期就發生,只是大人們錯把孩子的長期情緒困擾當成一時的任性或是鬧彆扭,而輕忽了情緒累積的長期影響! 
       更進一步分析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101年1-6月接獲之17歲(含)以下自殺企圖者的自殺原因顯示,高達89%的學生是因感情或人際關係因素而自殺,精神健康或物質濫用則佔29%,學校適應或生涯規劃因素則有15%;有57%的學生是同時因兩種以上的原因而採取自殺行為。再者,造成12-17歲者的自殺因素則是感情問題為首,家人相處困難次之,而12歲以下的學童則以家人相處與同儕人際困擾為主;顯示青少年學子很容易因一般生活事件中所引發的人際關係挫折而衍生自殺想法,所以,父母透過平日的家庭親子互動、校園人際互動,協助青少年學習面對情緒挫折的技巧會是最好的開始。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提供現代父母培養學子情緒管理的小叮嚀:

1.不焦急、多接納情緒抒發:

面對孩子強烈情緒的表達,許多父母因為過於想幫忙而焦急,以致於讓孩子感受到被拒絕,或是被責罵的挫折,也因此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與衝突,導致孩子不想向父母表達情緒困擾,進而迫使孩子獨自面對情緒困擾而有負向的想法或是錯失求援的機會。因此,父母在面對孩子抒發情緒時,可以先平穩自己的焦急情緒,以接納的態度讓孩子的挫折情緒有可以抒發的空間。

2.不代勞、多尊重獨立過程:

面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波折,父母必須「打從心底」接受孩子必須經歷長大的獨立過程,與承受過程中的跌倒與哭泣,放手讓孩子藉由探索與嘗試中學習抗壓力與增加挫折忍受力,也才能增強孩子面對環境的應對能力。

3.不輕忽、多觀察沈默信息:

孩子有時可能會因為發展過程多變的特性而有莫名的自責、羞愧、傷心、罪惡感,及疑問等複雜心情;這些埋在心中的沈默信息是需要從平時的生活中去觀察了解,必要時尋求醫療及心理衛生資源,請專家提供諮詢與協助。 

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諮詢專線1999轉8858(幫幫我吧) 
全國自殺防治24小時服務安心專線0800-788-995(請幫幫-救救我)